古羽小说网 > > 我和我的盗墓生涯 > 第一章 春秋墓葬中的雅利安人

第一章 春秋墓葬中的雅利安人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一九九九年的那个夏天,是一个炎热又干燥的夏天。对位于中部地区的陕西而言,这样的天气司空见惯了,只是干旱时间较以往有些长而已。

一连一个多月炎热干燥的天气,使得在离西安不远处的宝鸡市有一户村民家中的旱井见底了。

当然,连月的干旱,并不只有他们一家的旱井见底了。

而这所谓旱井,就是为了防止旱季缺水时使用的。

旱井缺水,就意味着井下的地下暗河得不到雨量的补充干涸了,这位村民便带着邻里亲戚找了个靠近河流的地方,打算重新打井。

想必了解的朋友知道,陕西这地方怪得很,底蕴和历史文化太深厚了。

春秋时,这里便有了秦国,且早在殷商的时候这里便是周文王的大本营,在这里诞生了后来的周朝,西周的都城镐京和丰京便在西安的西南不远处,可见其文化传承的久远,而封神演艺中的天降祥瑞、岐山凤鸣中的岐山便在我们的宝鸡市。

之所以陕西怪,是因为丰厚的底蕴和历史文化,使得这里墓葬成群。尤其是西安、咸阳、宝鸡等在古代便是鼎盛的人文大城的地方,五千年来两百多辈人埋在哪里,葬在这里的人数以亿记。

古代埋人讲究风水,从局限的这几个城附近找风水宝地,便更少了。所以,风水宝地被反复埋反复葬,基本而言,形成了坟下有坟、坟套坟、地面住人的格局。甚至,整个村在某个大坟或者乱葬岗住了几百年都不知道。

因此,在中国,也只有西安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能修个房、挖个地基屡见不鲜的挖出大墓来。我们最了解的秦始皇兵马俑,便是先被几个生产队的村民挖井的时候发现的。

至于我之前的宝鸡的那村民,也不知该他是幸运还是不幸,他找人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时间,水井中的水还没有挖出来,春秋时代的大墓却是被他挖出来了。

那时候,大部分乡民的思想都是较淳朴的,第一时间他感觉挖出墓葬后,据我听他先找了个阴阳先生给自己用土方法去了去晦气,而后便将这件事情报告到了县里。

因为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了,还在贫困挣扎的很多人便将发家致富的注意打在了古墓,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在那个时候被盗掘出来流到了国外,因此国家严打私自盗墓的勾当。

县里的领导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便马组织人对古墓进行了发掘,唯恐生变故。

我虽然没有亲临第一线,观摩那些文物的出土过程,但相当多的一部分文物送到了我们研究室,多是些春秋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按照墓葬的规格和陪葬品的数量来看,应当是春秋时代秦国的贵族墓葬。

考古,首先为的便是发觉那些埋葬在历史尘埃下的事实和真像,而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便是关乎研究当时阶级、文化的第一要务。

那个年代,检测技术在国外已经大量运用于考古学中,并且衍生出来了一门新的容貌复原学科,为了解决考古研究的一些难题,我们研究室从德国进了一台类似的机器,通过碳十四同位素的衰变来检测墓主人的年纪大和墓葬距今的年代。

可是,通过研究的时候我们却惊讶的发现,这人不是亚洲人种,而是正统的雅利安人。

所谓的雅利安人,便是现今白种人的祖先,也是学术对于高鼻梁的色目人统称。今天的印度高种姓、阿拉伯人、整个南北美洲的所有白人,以及我们国家的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等基本都有着雅利安人的血统。至于汉族、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的偏黄皮肤的群体则西方被称为蒙古人种。

至于为何称我们为蒙古人种,是因为当年成吉思汗他老人家给我们甩的的锅。

当年,蒙古骑兵打遍天下,将欧洲文明打了稀巴烂,打的欧洲人闻风丧胆,称他们为帝之鞭,认为是帝嫌他们不虔诚来惩罚他们的。

而对于蒙古人的恐惧和仇恨,便在这个时候埋在了他们心中。

后来,因为工业革命后侵略的亚洲的需要,便将亚洲黄肤色人种共称为蒙古人种,意为曾经的侵略者。

而这次春秋时代的秦国贵族墓的主人,是一个雅利安人,这是所有人想也没想到的事情。

我还记得,我们馆长那天得到这个真相后难以抑制的激动神情。这种激动,在考古学中,也只有我们这种类似研究先秦文明等稀缺资料的研究者才能有的。因为,可能一个不起眼的墓葬的开启,就能将某一个既定的事实往前推一千年。

在考古学中,问题总会随着论断推理不断接踵而来,当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雅利安人的时候,我们便得想办法搞明白它的来历和生平。

最后,大家通过专业分析一致认为这人应当是古代西域人。

那时候,西域还不在我国的管辖范围之内,生活着大量的色目人,也就是现今哈萨克斯坦与新疆少数民族祖先,这次发现,也就证明不是汉代,至少在春秋时期西域诸国便与中原的秦国有来往。

随后,通过容貌复原和碳十四的测量我们断定此人死的时候,应当在二十三岁左右,而能从西域来到这里,不管他抱着什么目的,都至少应该二十岁左右了。那短短的三年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能使得他一个外地人死在了秦国,并得到了贵族的陪葬规格!

而能得到贵族的陪葬规格,我们当时一致认为他应该最少做到了秦国的中高级官员级别,二十三岁的中层官员,想想都得赞叹。

想明白这点后,一个接一个的疑团迷惑在了我们的心头。他到底是谁?到底有什么样的来历?到底干了什么事做到了秦国贵族阶级,到底又为什么来秦国。

这些疑问困扰着当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大家与此同时是欣喜的,因为这必定是一件大事,只要能将这件事情解开,那可能会有重大的历史研究突破。

想明白这点后,所有人都去火急火燎的查古代秦国的文献,看是否有有关这件事情的记载。

但令人失望的是所有人遍翻古籍之后,有关记载根本就没有。

正在所有线索断开的时候,坐在研究室沉思的王馆长突然想到了什么,惊叫道:“同志们,我想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误入自己的陷阱中了。”

王馆长真名叫王建国,建国那一年生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起名字过来过去也就三个名,解放、建国、建军。

他老人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从事考古工作的前辈,在这一行颇有建树,大家也都很敬重他,便将目光瞅向了他,都很好奇他想到了什么,居然一改往日郑重的样子惊呼起来。

“同志们,谁他是在秦国做到贵族的?那只是我们主观的臆测罢了,为什么不是他给秦国带来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却病死在了秦国,所以秦国破例以贵族的待遇厚葬了他!”虽然快临近两千年了,但习惯了同志称呼的王馆长还是如岁月前那般称呼我们。

被他一,我们互相瞅一瞅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确实,得贵族的陪葬规格并不需要做到官员,有突出贡献也是可以的,且就现实来,后一种解释更现实一些。

想明白这些,我也心中不由一叹,馆长就是馆长,不愧是老前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到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的这也是一种猜测,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可能。还有,不是有其他的文物还在清理中吗,咋们可以派人去催一催或者先将挖掘出来的东西带一部分过来,看能不能找出线索。”

他是领导,既然他这么了,大家也都点头肯定。那时,谁都想将这可能书写一段历史的谜题解开,如果能在这件事情做出大的突破,每个人都可以名利双收。

最后,王馆长钦点了我,要我去宝鸡那边以的速度将最新出土的文物带过来。能得到这样的重任,我当时实话是非常欣喜的,自以为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却不想,这一去便掉入了一个早有预谋的局中。***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