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羽小说网 > > 蝶舞宋疆 >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六十四章 成长中的少年们

第二卷 扬帆起航 第六十四章 成长中的少年们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薛子墨的回归,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开心之事,其中最开心的,自然是薛家家主薛慎,只是作为一家之主,薛子墨的父亲,没有轻易将心思表露而已。

几个月前,薛子墨一心想要离家寻觅桃子,薛慎除了有些担心薛子墨的安危,并无过多不舍,只有在薛子墨离去几日之后,薛慎感觉到家中要冷清了不少,想起自己这个儿子在最近几个月来的一些事迹,心中就不由得也有了一丝挂念。

这或许就是一种人之常情,当亲人朋友在身边的时候,往往不会挂念太多,反而有时候相处不快,一旦那人离去,反而会有些不适应和思念。所以常会有离别之后的思念,失去后的想念。

若薛子墨还只是曾经那个病恹恹,整日躲在府邸的薛子墨,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如今的薛府,和往日大为不同,若说往日的薛府是一座沉寂的宅邸,而今,这里充满了生机,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机。

这要得益于那些个被薛子墨带进府中学习求知的少年郎,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或许是农家孩子出生,自小知道生活的艰辛,加之薛子墨在家那段时日,带着他们学习,让他们感受到了与在学堂读书的不同乐趣。

枯燥的读书诵词,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倦,但薛子墨那种不仅需要带脑子,还需要观察动手,每每一次实验之中,总能够发现一些意外之惊喜,对那种未知知识的求知,正是驱使这些孩子求学的根本动力。

当把平日里的一些问题,通过实验去一点点验证,寻找出答案,都会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从一开始薛子墨只带着他们做实验,后来自己慢慢编撰出的一本基础数学大纲,里面的都是一些这个时代有的知识,薛子墨只不过是将其进行了归纳总结,至多只到了初中数学水平。结合当下的算术知识来编写,也更容易让当下的人们接受,而不至于让自己的存在,或者才学过于瞩目,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就是身在宋朝的好处了,宋朝的算术已经发展到了较为高深的阶段,只是由于此时的人们不擅于去总结归纳,往往令这些高深的算术题解束之高阁,只有少部分在这方面深耕的人,才能够去接触它的全貌,也就很难普及出来。薛子墨就是要编写出一本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算学启蒙之书,结合后世的一些归纳方法,薛子墨编写的这本算学启蒙书,可比当下的算学书籍讲解得更加透彻,也更加简明易懂。

在薛子墨离开即墨之前,一直都在抽时间编写,从还未消失的记忆中一点点地给搬到纸上。如今距离薛子墨心中的预想,还有些差距,但用来给这几个初学的少年学习,已经足够使用。

还在府中的那段时日,先生刘植就一直拿着薛子墨规整的算学知识在给这群少年教学,通过一段时日的学习,当薛子墨回府后,忽然间起了心思想要考较一番这些少年,才发现最差的,也已经有了后世小学六年级的水准。得力于九九乘法表,这群少年如今每天变着花地背诵,在算术题上,比用算盘计算还要来得快。由此,府中的这群少年,得了一个小算盘的雅称。

要知道,普通平民百姓,是不懂什么算术的,没能够上学的,只能在平日里耳濡目染,学些简单再简单的加加减减。即使如此,还时常需要像后世幼稚园里的小朋友一样掰着手指计算,还要时不时担心算错,数字若是稍稍大了,很可能就不会了,因为手指头不够用了嘛。

而这些少年郎学了算学,回家后,往往能够帮助自家父母,乡里乡邻轻松算些账目,既快又准,比之一些账房伙计都要厉害些许。

如今即墨的墨渔坊一块的渔业坊市办得热火朝天,在那边做工的人越来越多,颇有点后世的打工潮。平日里在墨渔坊那边做工,等到了固定的休沐日,他们便会乘着牛车或者驴车,带着大包小包的特产回家,犒劳一家老小。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新鲜海鲜,少许特色糕点美食。

自从前几轮的海鲜上岸,还有每家每户可以凭着人头数去认领一定数额的海鲜鱼干,此后若是想要获得食物,那便必须用劳动换取。可以在墨渔坊开店,做长工短工,或是接受不定时的各种招募,总之,只要勤快,总有一份工作等着你。宋朝版的劳动致富,正在即墨这块芝麻大的地方上演着。

当然由此滋生的一些问题也油然而生,这个情况,薛子墨早在营造墨渔坊的那份计划书中就有略微提及,要谨防各种问题的变生,当问题有了一点苗头,就要尽快着手商议制定新的律法规制,用作解决这些问题的标杆。而且随着日后的不断发展,律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去修正完善。

也幸好即墨是一个小县,弹丸之地,几万人的管理,律法的制定与执行都不至于太过困难,只要一开始就重视起来,按律执行,树立起律法的公正严谨的形象,那么百姓便会对律法信服,对官府信服。

薛子墨一行人从醉鲜楼出来后,一并走在墨渔坊的宽敞水泥大道上,这条足足有六米宽的大马路,原本暂用土石铺就,如今是用秦冠和王忠两人在青岛那边烧制出来的水泥浇筑而成的“水泥路”。踩在这坚实平坦的硬化水泥路上,薛子墨仿佛走进了后世的古县城古村落里,一下子将旧时代和新时代连接起来,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令薛子墨有些微微感叹,自己终究还是改变了这个时代一点点,它将会像一块烙印烙在这片土地上,证明自己曾经来过。

薛子墨一早就否决了用青石铺路的想法,哪怕是普通的砖石,也太过奢侈,且太过耗费人力物力,而仅仅土石铺就,一到下雨天,又容易泥泞。对此,众人一开始都好奇薛子墨到底将要如何解决,当那新奇事物水泥出现,看着一些劳工不算熟练地鼓弄着被称作混凝土的东西,看着被浇在事先挖好的路基上,然后用木刮板刮平,在路旁立起禁止踩踏的告示,并有一些类似城管的人开始在周围巡逻。几日后,人们好奇的那些混凝土浇筑的道路,路基已经坚硬如铁,浑然一体,比之用糯米拌黏土要牢固数倍不止。此后,墨渔坊这个新兴小镇里,几条主干道纷纷用水泥铺上,只有一些较小的小巷道,才会依旧采用砖石铺就,算是保留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韵味。

其实在兴建墨渔坊之初,薛子墨就想到了水泥这种材料。水泥原料简单易得,烧制也并不困难,最困难的,反而是一开始发现这种材料,以及明白最初的生产原理,一旦弄明白这些,那么之后陆陆续续烧制出更多更上乘的水泥,也就是一门水磨的功夫了。其实万事万物,何尝不都是开头万般难,华夏四大发明,经过上千年才陆续被人制造出来,放在如今,技术含量很高吗?并非特别高,只是从无到有,往往才是最难的那一步。

“这次是秦观和王忠立了大功的,我交代你们的事情,你们能够认真,一丝不苟地都超额完成了,很不错。学问不能一味在纸上做,还要在生活中做学问,如此得来的学问,才不会是口中楼阁,不切实际,这一直是我对你们所强调的。无论是经世治学的儒家学问,还是算学、格物学,亦或是其他诸如农学,艺伎,医学等等,这些学问都可以在生活中实践,从生活中获得,还用于生活之中,相辅相成,学问越来越大,反哺社会也就会越大……”薛子墨带着这群少年,仿若一位少年师长,在引领着一群求学少年在求知的道路上求学问道,令路过的一些人都纷纷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继而让开道路。

“公子,我和冯子材也立功了,我们俩跟着小五哥,一起去城外照顾虾塘,如今的大虾长得可胖可胖了,小五哥说,再过段时间,就可以收获了,到时我们也要去帮忙……”与薛子墨邀功的,正是和同龄人冯子材很要好的马思远,两人都是在薛府当长工的木匠儿子,因为两家亲近,两个小伙也时常在课业和生活中互相扶持。如今临近秋天,天气转冷,经过三四个月的养殖,确实已经快到了成熟捕捞的时候。天气一冷,虾塘的水温降低,虾群的新陈代谢就进入滞缓期,温度低到一定程度,虽然不会导致死亡,但是会停止摄食,所以秋季正是捕捞收获的最佳时节。想到这,薛子墨顿时想起曾经和桃子许诺,以后一定要让他有吃不完的大虾,不曾想,这么快就开始实现了。原以为,第一次养殖淡水虾,很可能全军覆没,即使前几年都没能收获分毫,都在薛子墨的预想范围内。

根据小五这段时间的观察记录,虾群已经开始减少摄食量了,按照预计,再过大半个月,温度再降一些,就可以收获了。这些事情,薛子墨自从交给小五打理后,就没有过多插手,只是偶尔会了解一下情况。这次回来,自然也看了小五这几个月来的记录,在薛子墨看来,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只是碍于一些测量仪器的匮乏,只能进行大致的估算,比如温度问题。

但这本身就不是一件致命的事,自古以来,没有温度计的古人,不照样能够依据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应用于生活中,比如那二十四节气,就是华夏的一大瑰宝文化,时至后世科技发达,在华夏大地上,二十四节气依旧传承不息,其底蕴可见深厚。

“确实有功,你们能够学以致用,结合热m胀冷缩之法,制造出简易的温度计量工具,用以测量温度,可见你们俩真的是在用心读书,而不是用嘴巴读书,回去之后,可以到桃子哪里各领一篮子鸡蛋回家,你们就跟你们的爹娘说,是你们课业做得优秀,公子奖励的……”两个不到十五岁的小伙子,听到可以领整整一篮子的鸡蛋,就抑制不住笑容,各自伸出手掌击掌而庆。薛子墨见到这一幕,笑容洋溢。两个孩子做出来的温度计,是用特制的玻璃管子,倒入一点水,然后在上面再倒一点点桐油,类似防止水分蒸发的原理。桐油颜色金黄,很容易分辨水和桐油的分界线,因此当玻璃管中的水受温度变化热m胀冷缩,就能够清楚看到水柱的升降,然后再以玻璃管在沸水中时水柱的高度作刻度100度,攒在手心时的水柱高度为37度,来划分粗略的刻度。虽然这样的温度计很简略,测量结果误差也大,但至少让薛子墨看到了这些少年的创造天赋,照此下去,很可能后世华夏教科书上,也许不仅仅有四大发明,还有更多不输于四大发明的创造。一想到这,薛子墨就有些开心起来。

随后薛子墨和其他几个少年也都各自聊了聊,发现都各有收获,有的是在学业上有所突破,有的是沉迷于做实验,不小心鼓捣出了许多新奇的现象,这些在薛子墨眼中可能没什么惊艳,但在这群少年眼中,便是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充满着神奇。

一群少年郎来到坊市东边,是一处马车集市,这里有许多在这打工的平头百姓正在与车夫商量着租赁价钱。虽然叫马车集市,但实际上是一处租赁牛车驴车的集中地,因为墨渔坊这边做工的人,大多来自即墨的百姓,还有少数是来自附近其他地区的,而墨渔坊距离即墨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如今做工的人囊中都有不少余钱,自然更愿意拿出一点用来乘车赶路。这就像是墨渔坊实实在在带动了即墨和墨渔坊这一带的周边商贸业繁荣,只要愿意付出劳动,都能得到不小的回报。

走过这里,薛子墨带着几个少年郎,准备去船坊看看,顺便拜访一下那位居功至伟的船匠,盛舟九的爷爷盛搏涛,这位被自己和父亲请来的大船匠,才是墨渔坊真正能够建造起来的真正推手。若是没有大海船的墨渔坊,那就是一处名不副实的海鲜渔坊,也就无法真正成为薛子墨心中的海鲜名城。盛舟九如今也成了薛府一起学习课业的一人,如今和府中的几个少年玩到了一块,更是对格物物理这一块颇为感兴趣,尤其是对力学,对薛子墨曾经与金人扎古朵对赌的事迹尤为崇拜。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